核心提示:2023年,我國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華為、寒武紀、景嘉微、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燧原科技等芯片公司推出了不同設計架構、不同應用場景的AI推理和訓練任務的芯片加速卡;昇思MindSpore、飛槳Paddle-Paddle等國產人工智能開發框架逐步成長,昇思開源社區下載量已突破474萬,飛槳開發者已超過800萬;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義千問、華為盤古、科大訊飛星火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迭代升級,充分發揮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
新一代人工智能蓬勃發展 引領產業全方位變革
生成式人工智能無疑是2023年最耀眼的“科技明星”。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風起云涌,引發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和戰略性技術。
我國積極順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潮流,政策及時精準發力,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產業生態蓬勃發展,技術賦能效應凸顯,在人工智能這一科技新賽道,我國處在世界第一梯隊。
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已建設近萬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創新成果加速涌現
夯實人工智能技術底座
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從科研機構到重點企業,我國牢牢把握前沿技術發展趨勢,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打好“主動仗”,下好“先手棋”。
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居首位,在發表論文總量世界前十的機構中,我國共占九席。高水平論文被引用量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等公司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排名進入世界前十的公司。這充分說明我國人工智能科研實力正在突破,可釋放潛能蓄勢待發。
同時,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AI for Science創新地圖研究報告》,我國在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方面論文發表數量位居榜首,國產化人工智能科研基礎軟件也日益成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豐富的數據集、基礎模型及專用化工具。人工智能與不同科研領域深度融合,加速新科學問題發現。
2023年,我國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華為、寒武紀、景嘉微、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燧原科技等芯片公司推出了不同設計架構、不同應用場景的AI推理和訓練任務的芯片加速卡;昇思MindSpore、飛槳Paddle-Paddle等國產人工智能開發框架逐步成長,昇思開源社區下載量已突破474萬,飛槳開發者已超過800萬;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義千問、華為盤古、科大訊飛星火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迭代升級,充分發揮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
放眼世界,決定人工智能“勝負手”的關鍵在于芯片、框架等基礎研究領域。2023年,在“算力硬件+AI框架+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根技術”方面,我國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苦練內功,持續夯實人工智能技術底座。
打造“AI+”新業態新模式
人工智能賦能效應凸顯
今年以來,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出技術創新快、應用滲透強、國際競爭激烈等特點,正加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深刻改變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展現出強大的賦能效應。
以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為主線,加快培育壯大智能產業,“AI+”路徑逐漸明晰,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孕育。在飛機制造領域,中國商飛針對飛機三維機翼復雜流動仿真場景,打造AI仿真模型“東方·翼風”,大幅縮短研發周期;在汽車制造領域,嵐圖汽車利用5G+AI賦能工業檢測,零部件質檢效率顯著提高,車身控制器電路統計錯誤率降低5%;在水泥生產領域,天瑞水泥通過回溯生產數據生成AI模型,原料配比、實時控溫等化工生產環節可以自動精準完成……“AI+”的融合實踐正在從邊緣、輔助環節加速走向核心、創新環節,凸顯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行業應用為牽引,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AI+”引領數字化、智能化生活駛入“快車道”。自動駕駛技術加速邁向L3階段,一鍵泊車、輔助駕駛等功能逐漸成熟,汽車智能化引領“出行變革”;阿里、抖音等電商平臺運用AI實現智能選品、購物推薦和數字人主播,7×24小時直播“帶貨”、個性推薦成為現實;聯影醫療利用AI賦能診療一體化全流程,實現全棧全譜的醫學影像AI研究,提高醫學診斷效率;大疆無人機集成高精度測繪、巡檢飛行、云端建模等功能,實現電網、能源、農林等行業無人值守,凸顯AI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的作業價值。
“AI+”通過整合5G、AI、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先進數字技術,憑借“全面連接、信息共享、上下聯動、資源整合”等優勢,深度激活行業“脈絡”,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對重塑工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支撐效應正逐漸顯現。
政產學研用凝心聚力
攜手厚植創新沃土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具備復雜分析、預測算法、人機交互等能力,正以海量數據驅動數字經濟引擎。抓住人工智能這個關鍵變量,推進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離不開各方凝心聚力,攜手厚植創新沃土。
政策引導精準主動。為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向上向善,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部署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國家數據局《“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征求意見稿)》支持龍頭企業推進運輸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和復用,培育行業人工智能平臺和人工智能工具。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人工智能前沿創新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前沿成果擴大開放。阿里云開源720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Qwen-72B,適配企業級、科研級高性能應用。電信運營商搶抓人工智能大模型機遇:中國電信最新發布千億參數語義大模型“星辰”,首批試商用教育、政務、應急、交通等12個行業大模型;中國移動打造“九天”人工智能平臺,形成從算法、平臺、能力到規模化應用的產業級智能化服務能力;中國聯通發布“鴻湖”圖文大模型,立足于圖文雙模態,從運營商的增值業務場景出發,實現跨模態內容理解。長遠來看,大模型將演進成各類AI原生應用的底層框架,為各類原生應用提供廣闊創新空間。頭部企業開放最新成果,將為先進技術下沉提供支撐,進一步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產學研協作增加。教育部與華為聯合啟動“智能基座”2.0,將鯤鵬、昇騰和華為云等產業的前沿根技術融入高校的教學體系,培育數智人才新生態;復旦大學與中國電信共同部署建設CFFF計算集群,協同推進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結合產業資本、地方政府支持,清華大學知識工程實驗室孵化“智譜AI Chat-GLM3”,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發“紫東太初”,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距離進一步縮短。
展望未來,面對人工智能日益展現的場景覆蓋增加、模型參數增長、輔助決策增多等趨勢,信息通信業亟須梳理技術路線,切實優化模型成本,著力提升模型質量,推動原始技術創新,重視信息安全可靠,培育良好產業生態,以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突破為抓手,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增添新動能,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記者 李曉東)
生成式人工智能無疑是2023年最耀眼的“科技明星”。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風起云涌,引發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和戰略性技術。
我國積極順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潮流,政策及時精準發力,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產業生態蓬勃發展,技術賦能效應凸顯,在人工智能這一科技新賽道,我國處在世界第一梯隊。
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已建設近萬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創新成果加速涌現
夯實人工智能技術底座
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從科研機構到重點企業,我國牢牢把握前沿技術發展趨勢,聚焦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打好“主動仗”,下好“先手棋”。
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居首位,在發表論文總量世界前十的機構中,我國共占九席。高水平論文被引用量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等公司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研究領域排名進入世界前十的公司。這充分說明我國人工智能科研實力正在突破,可釋放潛能蓄勢待發。
同時,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編寫的《中國AI for Science創新地圖研究報告》,我國在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研究方面論文發表數量位居榜首,國產化人工智能科研基礎軟件也日益成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豐富的數據集、基礎模型及專用化工具。人工智能與不同科研領域深度融合,加速新科學問題發現。
2023年,我國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華為、寒武紀、景嘉微、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燧原科技等芯片公司推出了不同設計架構、不同應用場景的AI推理和訓練任務的芯片加速卡;昇思MindSpore、飛槳Paddle-Paddle等國產人工智能開發框架逐步成長,昇思開源社區下載量已突破474萬,飛槳開發者已超過800萬;百度文心一言、阿里云通義千問、華為盤古、科大訊飛星火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迭代升級,充分發揮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
放眼世界,決定人工智能“勝負手”的關鍵在于芯片、框架等基礎研究領域。2023年,在“算力硬件+AI框架+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根技術”方面,我國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苦練內功,持續夯實人工智能技術底座。
打造“AI+”新業態新模式
人工智能賦能效應凸顯
今年以來,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出技術創新快、應用滲透強、國際競爭激烈等特點,正加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深刻改變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展現出強大的賦能效應。
以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為主線,加快培育壯大智能產業,“AI+”路徑逐漸明晰,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孕育。在飛機制造領域,中國商飛針對飛機三維機翼復雜流動仿真場景,打造AI仿真模型“東方·翼風”,大幅縮短研發周期;在汽車制造領域,嵐圖汽車利用5G+AI賦能工業檢測,零部件質檢效率顯著提高,車身控制器電路統計錯誤率降低5%;在水泥生產領域,天瑞水泥通過回溯生產數據生成AI模型,原料配比、實時控溫等化工生產環節可以自動精準完成……“AI+”的融合實踐正在從邊緣、輔助環節加速走向核心、創新環節,凸顯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行業應用為牽引,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AI+”引領數字化、智能化生活駛入“快車道”。自動駕駛技術加速邁向L3階段,一鍵泊車、輔助駕駛等功能逐漸成熟,汽車智能化引領“出行變革”;阿里、抖音等電商平臺運用AI實現智能選品、購物推薦和數字人主播,7×24小時直播“帶貨”、個性推薦成為現實;聯影醫療利用AI賦能診療一體化全流程,實現全棧全譜的醫學影像AI研究,提高醫學診斷效率;大疆無人機集成高精度測繪、巡檢飛行、云端建模等功能,實現電網、能源、農林等行業無人值守,凸顯AI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的作業價值。
“AI+”通過整合5G、AI、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先進數字技術,憑借“全面連接、信息共享、上下聯動、資源整合”等優勢,深度激活行業“脈絡”,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對重塑工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支撐效應正逐漸顯現。
政產學研用凝心聚力
攜手厚植創新沃土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具備復雜分析、預測算法、人機交互等能力,正以海量數據驅動數字經濟引擎。抓住人工智能這個關鍵變量,推進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離不開各方凝心聚力,攜手厚植創新沃土。
政策引導精準主動。為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向上向善,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出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部署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國家數據局《“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征求意見稿)》支持龍頭企業推進運輸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和復用,培育行業人工智能平臺和人工智能工具。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人工智能前沿創新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前沿成果擴大開放。阿里云開源720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通義千問Qwen-72B,適配企業級、科研級高性能應用。電信運營商搶抓人工智能大模型機遇:中國電信最新發布千億參數語義大模型“星辰”,首批試商用教育、政務、應急、交通等12個行業大模型;中國移動打造“九天”人工智能平臺,形成從算法、平臺、能力到規模化應用的產業級智能化服務能力;中國聯通發布“鴻湖”圖文大模型,立足于圖文雙模態,從運營商的增值業務場景出發,實現跨模態內容理解。長遠來看,大模型將演進成各類AI原生應用的底層框架,為各類原生應用提供廣闊創新空間。頭部企業開放最新成果,將為先進技術下沉提供支撐,進一步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產學研協作增加。教育部與華為聯合啟動“智能基座”2.0,將鯤鵬、昇騰和華為云等產業的前沿根技術融入高校的教學體系,培育數智人才新生態;復旦大學與中國電信共同部署建設CFFF計算集群,協同推進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結合產業資本、地方政府支持,清華大學知識工程實驗室孵化“智譜AI Chat-GLM3”,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發“紫東太初”,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距離進一步縮短。
展望未來,面對人工智能日益展現的場景覆蓋增加、模型參數增長、輔助決策增多等趨勢,信息通信業亟須梳理技術路線,切實優化模型成本,著力提升模型質量,推動原始技術創新,重視信息安全可靠,培育良好產業生態,以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突破為抓手,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增添新動能,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記者 李曉東)